“我”是一切关系的核心,没有“我”,一切关系也无从建立。
我们常用“我爱你”表达心意,常常舍身忘己,忘了对自己好,爱自己我们渴望做得更好,得到别人的爱,吸引别人的注意,却忘了先爱自己,别人才能来爱你。
那什么是爱自己呢?
有人说争取自己的利益,时刻以自己的利益为先就是爱自己,最后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关系破裂,遍体鳞伤,只剩孤独和傲慢,只有自己,却没有了一切,这不是爱自己。
有人说爱自己就是及时满足自己的需要,对自己好一点,不顾自己的经济水平和现实状况,用奢侈品装饰自己,成为大牌的人形展示牌,人前光鲜,人后一个人扛下负累,这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完美的自己,不是爱自己。
“心若不自由,到哪里都是牢笼。”爱自己与物质无关,与心灵有关,爱自己不是自私自利,也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更好的自己。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在爱自己呢?
(1)你感觉自己心灵自由吗?
(2)你能接纳自己是不完美的存在吗?
(3)你习惯听从自己的声音吗?
(4)你从不苛求自己吗?
(5)你可以做到忽视别人的眼光,坚持自己的想法吗?
(6)你能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无论事情是好是坏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是真的爱自己;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没关系,接下来,老师将会给你提供几个爱自己的小建议,快来学习一下吧。
一、正视“大学生”
社会和家庭的期待带给大学生很多压力,似乎只要戴上了“大学生”的帽子就变得高大上,无所不能,是最有出息的人。在这种观念下很多大学生也以为自己真的长大成人了,所以一副大人模样处理问题,却忽视了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性,虽然大学生在体态上长成了大人,但大学生的心理仍处于发展状态,这意味着大学生的身心具有更多的可塑性,更意味着大学生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塑造。所以每一次的探索和尝试,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都是在向更好的自己靠近,即便有时候做得不好,甚至犯错也没关系,更何况很多时候无关对错。“孔乙己的长衫”是“大学生”身份带来的焦虑枷锁,但请记住除去“大学生”这个身份,你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你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不要被标签束缚心灵,束缚人生。
二、学会做正确比较
同样在一个班级上课,为什么有人考清华,有人考北大,只有你烤起了地瓜?智商差不多的人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同辈压力是我们自我评判的负面焦点,尤其是互联网繁荣发展的当下,我们看到了抖音人均“985”,不是年入百万就是创业老板,仿佛只有自己在老老实实做大学生,保留着那一点点清澈的愚蠢。
于是我们开始自责、自我批评,为什么我这么差劲?你真的做得很差劲吗?也许只是不会做比较题而已。因为当你发现你读了大学之后,身边都是大学生,你读了研,身边都是研究生。不是这种身份在贬值,而是你突破了原有的圈层,你站在原有圈层的顶端,却只看到了自己变成了新圈层的吊车尾,按照这种比较,除非你是世界首富,各专业行业顶尖,不然你会一辈子痛苦。前面所说是建立在你和人家真的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前提上,现实是有的人一出生就拥有了你想要的一切,而你要自己一点点匍匐前进,去比你们的成果也是不公平的。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放松点,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三、了解自己的需要,学会努力“要”
内在的根本需求才是行动最强的推动力,找到根本需求你才会不留余力。
为什么你做一件事失败一件事?因为那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为什么你越努力越累?因为你一直在为别人而活。小时候努力学习是为了父母,成年后又要为家庭奔波,仿佛你生来就是机器,只是被利用而已。可你真的没有自己的思想吗?你真的没有自己的需要吗?心理学家马斯洛早就看穿了人类的7种基本需要,更是将自我实现提到了需要层次的金字塔顶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穷极一生还是希望能为自己而活。“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是自己真的不想要,而是你懂事地知道了自己想要也得不到,如果你真的佛系无所求,就不会焦虑了。那些需求未必是不能实现的,不去实践一下怎么知道呢?把自己真正需要的写下来,然后努力实现,这会很酷。
写需求和写目标有什么区别呢?写目标是:我想买个包。写需求是我想买这个包是在满足什么需要,是别人有的你也要有,还是你有实用的需要,你是需要用物质让自己看起来过得好,还是你是满足的需要。
四、和爱你的人在一起
肯定的环境会铸造一个自信的人,否定的环境会将一个人推向地狱,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同样是130斤的体重,有人看到了你的体重就开始嘲笑你胖,你就会因此自卑;而有人却能看到你是个美人坯子,身材和身高构成了完美比例。常和前者在一起你会选择用黑色裤子,肥大的裤子遮掩自己的优势;常和后者在一起你会学会放大自己的优势,大胆彰显活力。爱的环境会给人带来滋养,如果你现在还不知道如何爱自己,不妨去可以滋养自己的环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