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学生团总支的活动从来都不是"任务清单",而是一本由同学们共同书写的"青春手账"。翻开这本手账,你会看到:有人在这里找到了信仰的力量,有人在志愿服务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还有人在社团活动中发现了隐藏的"技能点"......
青马工程:让信仰“落地生根”
当理论学习遇上实践挑战,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青马工程”学员们用行动给出答案。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的四维培养模式,同学们不仅啃透了马克思主义的“硬核”理论,更在基层团建、校园文化、社会服务中成了“先锋队”。2024年,学校高质量承办哈尔滨市第十六期“青马工程”中期培训,课程设计科学、形式新颖,连校外导师都点赞:“这群学生骨干,眼里有光,脚下有泥!”




表彰“星”力量:青春就是要“卷”出精彩
这一年,学校1771名“先进个人”和42个“先进集体”的故事格外亮眼。从学霸到志愿达人,从体育健将到文艺骨干,多元化的表彰机制让每个努力的身影都被看见。有获奖同学笑称:“原来‘优秀’真的会传染——看到身边人拿奖,自己也忍不住想冲刺一把!”

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中国的温度
暑期“三下乡”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近三年,3650人次昆仑学子奔赴全国12个省份,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领域留下8920小时的志愿服务足迹,孵化了130支特色团队。2024年更是斩获市级“优秀单位”、4支“优秀团队”、4名“优秀个人”和1项“品牌项目”荣誉。学校创新融合“三下乡”与“返家乡”实践,让同学们既能远征边疆支教,又能回乡参与基层治理。有志愿者在日记里写道:“原来‘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词,是老乡递来的一碗水,是孩子学会写自己名字时的笑脸。”





志愿服务:在点滴善举中凝聚温暖的力量
学校创新打造“志愿服务+”育人模式,让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收获成长。累计8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西部计划、留守儿童关爱等20余场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这种将思政教育融入志愿服务的创新模式,不仅荣获2024年哈尔滨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更让同学们在奉献中收获了宝贵的人生体验。2025年亚冬会学校招募的志愿者们以热情与专业更为这场国际赛事注入青春能量。





校园文化:社团“百团大战”,总有一款适合你
谁说大学只有图书馆和寝室两点一线?24个社团每周48小时的活动量,让校园变身“青春能量站”:计算机竞赛社的键盘声、创新创业社的“金点子”风暴、篮球社的欢呼声、十佳歌手赛的“神仙打架”……更别提中秋做月饼、端午玩非遗的传统文化趴。一位旅馆系王同学在朋友圈晒图配文:“加入社团三天,认识的朋友比过去三个月还多!”




国旗护卫队:校园里的“硬核浪漫”
每天清晨,国旗护卫队挺拔的身影总能让匆匆赶课的同学放慢脚步。这支队伍不仅用军事化管理练就了“铁血作风”,更成了校园里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展板。有队员坦言:“第一次穿上礼服升旗时,手抖得厉害;现在,心里只剩下一句话——‘此生无悔护国旗’。”




主题团日:年轻人的“思想轰趴”
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红色观影……学校的团日活动拒绝“照本宣科”,而是用年轻人喜欢的“打开方式”传递正能量。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辩论赛后,有团员感慨:“以前觉得政策离我们很远,现在才发现,未来的选择里就藏着时代的答案。”




在昆仑的校园里,每一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青春故事。这些活动不是刻意安排的"成长套餐",而是同学们自发参与的"人生体验课"。在这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独一无二的大学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