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挡不住青春的热情奔涌。一支由164名师生组成的“行走课堂”,跨越千里,深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村庄巷陌、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的田间地头。他们不是普通的旅行者,而是肩负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任的实践者、红色基因的寻访者、乡村新颜的描绘者、古老技艺的守护者、反诈知识的普及者……19支小分队,把课堂搬到最基层,在乡音俚语中架桥,在红色热土上铸魂,在青山绿水间守护,在古老技艺里寻根,更在乡亲们的笑容里体味责任。一场以青春之名、在祖国大地生动铺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正书写着“把论文写在田野乡村”的鲜活篇章。

推普课堂开进农家院,乡音里架起“连心桥”
在牡丹江海林市中兴村,八女投江广场的石阶、人民公园的树荫、村头巷尾的微风,都成了最接地气的“流动课堂”。几张方桌一摆,小马扎一放,实践队员们就开讲了。不再是枯燥的照本宣科,而是“情景模拟”演起来,“你问我答”笑声扬。队员们手把手,教大爷大妈们念准“你好”“谢谢”,聊聊家常。更巧妙的是,他们把学说普通话和听“两弹一星”故事、学粮食安全知识揉在一起,让学习变得像唠嗑一样自然有趣。走进泰来县胜利蒙古族乡黑帝村的蒙古族老乡家,队员们坐在炕沿边,一对一,耐心地教发音,一字一句地纠正。国家通用语言,就这样在炕头灶旁、在亲切的互动中,成了连接不同民族心灵的“连心桥”。
庄严肃穆的牡丹江市抗日战争暨殉难烈士纪念碑前,全体师生列队肃立。献上洁白的鲜花,紧握右拳,重温入团誓词,年轻的声音在历史的长空中回荡。在八女投江群雕前,在抗战胜利纪念碑下,队员们屏息凝神,听着讲解员讲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英雄的脉搏。泰来县分队的足迹踏入了江桥抗战纪念馆、西满革命烈士陵园。他们不只是参观者,更是学习者与传播者。结合在胜利蒙古族乡基层的所见所闻,队员们就地取材,将红色故事融入生动的主题宣讲,让信仰的力量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泰来县胜利蒙古族乡罗家屯的村道上,一群年轻的身影格外醒目。烈日当头,热浪滚滚,队员们挥动着扫帚、铁锹,汗水浸透了衣背。路边的杂草、散落的垃圾,一点一点被清理干净。他们不只是在清扫街道,更是在用实际行动参与村容村貌的“美容”工程。一边劳动,一边还不忘跟过往的村民唠上几句,“垃圾别乱扔,分类好处多”“房前屋后干净了,住着才舒心”。朴实的环保理念和卫生知识,就在这一扫一铲、一言一语中,悄然传递给了乡亲们。
泰来县分队的实践,多了一份对老手艺的珍视。走进塔城老酒非遗博物馆,队员们围在老匠人身旁,用笔和镜头,细细记录下古法酿酒的每一道工序,那蒸腾的酒气里氤氲着时光的味道。深入黑帝村,他们用心收集蒙古族敖包文化资料,聆听那古老仪式的意义。在鹤乡龙瓷展览馆,他们指尖抚过温润的陶胚,学习传承千年的制瓷技艺。这些宝贵的非遗记忆,不再是尘封的档案,队员们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拍照、录音、录像,将它们鲜活地保存下来,并带着年轻人的视角,为如何更好地守护这些“活化石”提出了实在的建议。
把温暖送到乡亲心坎上,服务身影点亮街巷
泰来县的和平广场热闹起来了,黑帝村的院落里也多了欢声笑语。队员们的身影活跃在服务一线:在广场摆开“普法小摊”,用通俗易懂的话讲解法律常识;挨家挨户提醒乡亲们捂紧“钱袋子”,耐心讲解金融反诈的“防身术”;在村活动室,他们为留守儿童开设“情暖童心”小课堂,辅导作业,也倾听心声;走进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的家门,陪他们唠嗑解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18个小时的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背后,是无数次真诚的问候与实实在在的帮助,如同点点星光,温暖了乡间。
这支青春队伍的脚步,如同他们丈量山河的决心,永不停歇。前方,佳木斯市桦南县、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保定市涞源县的土地,正等待着他们继续播撒知识的种子、追寻红色的印记、探寻乡村的脉动。164名学生,正用脚步践行着“五个一”的承诺——扎扎实实办一件惠民事,真情实感讲一堂主题课,真心诚意结一个帮扶对,开动脑筋提一条实在策,俯下身子写一篇调研文。他们用青春的笔触,在祖国最广袤的田野上,奋力书写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