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亮点:校企定向培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概览:本专业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具备较深厚的文化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人文知识,掌握适应数字媒体时代背景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掌握文化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数字媒体创作软件应用技术,能够在文化企事业单位、艺术产业机构、文化媒体、互联网平台、新媒体等部门从事内容创作、拍摄剪辑、编辑与发布、新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分析等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专业实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拥有教学及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完成多项教研教改课题,同时,激发学生潜能,注重各种专业技能比赛。荣获国家级、省级各类专业竞赛奖项5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多项,专业与多家文旅企业合作育人,完成多项文旅项目的策划及实施。
就业: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中国的就业前景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广泛,包括:销售业务、行政/后勤/文秘、市场管理岗位、广告/文案/策划、网络运营。
主要就业行业: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16%;互联网/电子商务:14%;教育/培训/院校:12%;房地产:12%;公关/市场推广/会展:10%;建筑/建材/工程:9%;贸易/进出口:6%;金融/投资/证券:6%;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5%;广告:5%。
主要就业分布:
广州:20% 北京:15% 深圳:15% 上海:13%
高校就业率:全国范围内,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率:2018届:89.66% ;2019届:100% ;2020届:94.79%
部分高校在特定年份的就业率达到100%,其他高校保持在90%以上。
根据调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后的平均月薪约为9693元。
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被认为是乐观的。文化企业数量的增加,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长。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职业发展空间广阔。
总结: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多个领域和地区找到适合的岗位,薪酬待遇也呈现积极趋势。
核心课程:
第一学年: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文化产业概论、
第二学年:大数据基础、消费者行为学、文化资源学、视听语言、企业宣传片制作实训、消费者数字化运营实训、国际文化贸易、平面广告设计.
第三学年:文化传播学、摄影与摄像、大数据技术应用、文化市场营销学、影视短片制作、新媒体运营大数据分析、新媒体营销、文化创意策划、影视后期编辑、直播电商实训、视频广告设计与制作实训、新媒体运营实训、商务数据分析实训、网页设计(H5)
第四学年: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获得能力:
1.知识能力: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运用文化资源类、文化创意策划类、数字媒体类等专业知识开展文化传播业务。
2.技能能力: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并做出决策。能够熟练操作数字媒体设备进行视频拍摄录制、视频剪辑;掌握运营新媒体平台方法和技能;
3.素质能力:培养具有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立志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4.岗位能力:培养在文化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新媒体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管理、文化策划、数字媒体设计等工作。
师资力量:
本专业构建了一支结构优化、产教融合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形成职称梯度合理的教学梯队。研究生占比100%,拥有行业内专业人士、重点院校教授以及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外聘教师团队。
高兴苹,副教授,工商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负责《管理学》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取得显著教育研究成就。主持和参与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如《基于突发公共事件下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应对机制研究》等,并参与教育部项目,如《项目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涵盖线上教学、项目导向学习、数字经济与跨境电商等主题。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指导学生在多项大赛中获奖,如第八届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创新实践大赛特等奖。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时代需求,展现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厚造诣与卓越贡献。
杨桐波,教授,曾任哈尔滨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高级编辑,从事新闻工作期间,多次获奖,包括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次、黑龙江省新闻奖9次及专项奖2次、哈尔滨新闻奖一等奖12次、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奖20次。此外,还荣获多项荣誉称号,如黑龙江省优秀记者、优秀新闻工作者、哈尔滨市政府模范工作者及哈尔滨市名编辑等。个人还曾受邀担任黑龙江省新闻奖及哈尔滨市新闻奖评委。
赵红梅,副教授,担任哈尔滨市“八五”普法讲师团讲师,12355咨询平台法律咨询师。在校级教学比赛及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二项。主持或参与省级、地厅级各类科研项目5项;出版著作3部;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继续教育研究》、《科教文汇》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教学方法:
1.交叉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注重学生在文化与商业、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跨学科能力培养,适应文化产业的多元发展需求。
2.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体系既包括文化产业政策、文化经济学、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等理论知识,也涵盖文化项目策划、数字媒体运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实操内容,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紧跟产业发展趋势,课程设置前沿。结合文化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课程涵盖数字文化产业、IP运营、元宇宙与文娱科技、短视频与自媒体 等新兴领域,使学生具备适应行业变化的能力。
4.产学合作,强化实践教学。与政府、企业、文化机构(如传媒公司、博物馆、影视公司、文创园区等)合作,提供 企业实习、项目实践、校企联合课程,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创新思维。
5.培养文化创意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数字内容生产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创意策划、商业模式研究等方式,为文化产业赋能。
6.国际化视野,拓展全球文化产业认知。部分高校提供双语课程、海外交流项目、国际文化产业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提升国际竞争力。
7.关注政策法规,提高文化治理能力。课程涉及文化政策、知识产权、文化法律法规等内容,使学生在文化产业运营中具备合规管理能力,增强行业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
名企协同育人:本专业与国内多个知名企业形成合作,分布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近三年,与新天地超市、黑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运粮河谷营地、牡丹江北大荒战致捷体验式国防教育基地等企业建立文化产业策划合作。
实验实训空间:专业配备多个特色功能室与专业实验室,包括网络实验室、职业模拟实验室、网络直播室、新天地超市模拟实验室等。配合专业课程和实践软件实践进行教学,学生边学边练毕业即专业。
竞赛获奖:
2022年“新道数智人才杯”黑龙江省大学生数智财经大赛-营销大数据赛项;
2023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获奖;
2023英国生态设计大赛获得银奖;
2023SGADC-新加坡金沙艺术大赛获得金奖;
2023“建行杯”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赛区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