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新闻

NEWS

探索英语专业多元就业 外语系锚定应用能力提升

发布时间:2025-08-15 08:24
点击数:

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我校外语系主动作为,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产教融合。通过精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助力他们在复杂严峻的就业环境中抢占先机、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课程体系“动手术”, “英语+”瞄准市场靶心

面对新文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我校外语系没有固守陈规。一场针对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度手术”悄然进行。系里组织骨干教师深入行业一线,把市场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摸了个透。调研结果直接转化为课程体系的“硬核升级”:打破传统语言教学的单一框架,精心构建起“语言基础+专业技能+跨学科拓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新增设的《旅游翻译》《商务翻译》等课程,正是瞄准了区域发展急需的复合型能力。学生们不再只是埋头背单词、学语法,而是在课堂上就接触到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场景,为“英语+专业”的复合竞争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走进外语系的课堂,传统的“满堂灌”景象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OBE)”理念的活力课堂。项目式学习(PBL)让学生围绕真实问题组建团队、设计方案、动手实践;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移到课前,宝贵的课堂时间留给深度研讨和个性化指导;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则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学习更灵活高效。这些教学模式的革新,点燃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让“要我学”真正变成了“我要学”。

虚拟仿真+真场景,实训淬炼“硬功夫”

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外语系将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不仅大幅提升了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比,更投入资源完善了虚拟仿真跨文化交际实验室。在这个高度仿真的环境里,学生们可以沉浸式体验口译、笔译、商务谈判、国际会议等复杂场景,反复演练,不怕犯错。走出虚拟世界,精心设计的专业实训项目则提供了更贴近现实的练兵场。从模拟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到商务合同条款的精准翻译,从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礼仪到危机处理的沟通技巧,学生们在一次次实战演练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硬功夫”。这种扎实的训练,也赢得了用人单位“上手快、能力强”的普遍评价。

竞赛场成“试金石”,捷报频传显真章

学科竞赛是检验教学成效和学生能力的“试金石”。外语系深谙此道,组建了经验丰富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辛勤耕耘换来硕果累累:在权威的“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省级赛场上,昆仑学生频频站上领奖台,演讲台上的自信表达、写作纸上的缜密逻辑、口译环节的敏捷反应,无不彰显其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素养。

高师技能大赛、新文科创新大赛等平台上,也活跃着昆仑学生的身影,他们凭借清晰的逻辑思维、出色的团队协作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样斩获佳绩。

校企协同“深融通”,实习就业“路更宽”

如何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无缝对接企业?外语系的答案是:把企业“请进来”,让学生“走出去”。系里积极开展“访企拓岗”,足迹遍布翻译公司、外贸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

合作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走向深度协同育人:企业导师带着一线经验走进课堂,参与课程设计,亲自授课,甚至指导学生的实践项目,“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确保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与上海文启优思、北京京师教育科技等重点企业共同制定的实习质量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则让实习实训不再“走过场”。

学生们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历练,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看望实习生,了解岗位需求变化,现场答疑解惑,提供职业规划建议。这种深度的校企融合,为学生们铺就了更宽广的实习和就业通道。

undefined

强师为基,教研相长固根本

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外语系把师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汲取先进教学理念。更注重“练内功”,校内教研活动、专题讲座、教学观摩、课程研讨、教学反思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成为教师们分享经验、碰撞思想、共同成长的平台。

在科研方面,教师们积极参与项目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教研相长,反哺人才培养。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外语系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学生真正受益。当毕业生们展现出的扎实语言功底、突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熟练的应用技能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时,是对外语系人才培养质量最有力的证明。这份“底气”,让他们在求职市场上赢得主动。选择这里,意味着选择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成才之路。